新冠疫情:對自閉癥兒童發育影響有多大?
發布時間:2022/02/15 09:58:44
疫情當下,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形式的困難,對患精神發育障礙的兒童和看護的父母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戰。
疫情對自閉癥兒童的影響有多大?會不會延遲孩子的神經發育?疫情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譜系障礙?
疫情對兒童大腦和行為的影響
在過去兩年間,第一批在大流行期間出生的嬰兒,如今已經有650多天大了。這些被稱為“新冠一代”(COVID generation)的孩子們,在子宮內就開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出生后看到的幾乎所有陌生人,會想為什么都戴著口罩?聽到的兒歌可能經常來自于屏幕,甚至不知道與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機會原本可以更多……
最近,《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深度文章就疫情如何塑造兒童的大腦和行為展開了探討。在這篇文章里,我們來看看一些現有的結果。
產前壓力與溝通技能下降
紐約長老會摩根士丹利兒童醫院的一些兒科專家從疫情之前就在關注嬰幼兒的神經發育,尤其是出生后六個月內溝通技能和運動技能的發展。
爆發新冠后,他們首先查看了病毒感染是否會造成新生兒神經發育延遲。好消息是,在媽媽肚子里就暴露于新冠病毒的胎兒出生后似乎沒有出現他們擔憂的問題。然而,很快他們發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
當研究人員將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與疫情前的數據相比,發現這些“新冠一代”的嬰兒,普遍在大運動、精細運動和溝通技能測試中,平均得分偏低。這種趨勢與嬰兒父母是否感染新冠無關,也就意味著,疫情大環境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根據他們最近在兒科領域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小兒科》(JAMA Pediatrics)上發表的結果,研究人員分析說,母親孕期經歷的巨大壓力,可能是對胎兒的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疫情期間調查了8000多名孕婦。近一半的人報告有焦慮癥狀,三分之一的人有抑郁癥狀 ——比例遠高于新冠爆發前的幾年。
他們在對出生后3個月的嬰兒大腦進行磁共振成像掃描后發現,孕期焦慮或抑郁較嚴重的媽媽似乎會影響胎兒大腦的神經連接。
▲研究人員查看了嬰兒大腦中杏仁核(參與情緒處理的腦區)與其他腦區的連接
還有一些研究在產前壓力與兒童發育之間發現了類似的關聯。意大利心理學家Livio Provenzi博士和同事們觀察到,孕期壓力較大、更焦慮的母親生下的嬰兒,在三個月大時,調節情緒和注意力方面存在更多問題,例如無法保持對社交刺激的注意力,不那么容易被安撫。
一個或許令人寬慰的消息是,盡管子宮內的壓力可能不利于嬰兒,一些歷史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未必持久。2011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經歷了洪水,一些孕婦在此期間承受了巨大壓力。她們生下的孩子長到六個月大時,相比對照組顯示出解決問題與社交技能上的缺陷;但到30個月時,結果顯示產前壓力與此有關,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對他們的需求有更敏銳的反應,幼兒的表現就越好。
缺乏互動與運動技能缺陷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或許在出生之后:嬰幼兒與父母、照護人員的交流互動不像疫情前那么多了。尤其在隔離、封鎖期間,許多小家庭的娛樂時間、社交互動被迫減少,而擔任照護角色的人,也可能因為巨大的壓力或身體狀況欠佳,而無法充分地與嬰幼兒一對一互動。
布朗大學的兒科副教授Sean Deoni博士和同事們,開發應用磁共振成像(MRI)等技術,研究嬰兒的認知發育,追蹤運動、視覺、語言技能的發展。然而這兩年他們逐漸注意到,來研究所測試發育的孩子,要比過去花更長的時間才能通過評估。
他們用一套類似于智商測試的方法衡量嬰幼兒的神經發育。與疫情前十年(2011-2019年)內出生的嬰兒相比,他們發現這兩年出生的嬰兒,言語、運動和整體認知能力顯著下降。其中,低收入家庭的嬰兒下降幅度最大,男孩比女孩受到的影響更大,大運動技能受到的影響最明顯。這項研究已在預印本服務器上發布,目前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進行審稿。
▲Deoni博士與同事們評估了600多名3個月到3歲大的兒童,發現2020、2021年出生的嬰兒在認知發育測試中評分下
根據Deoni博士的分析,這些問題主要源于缺乏互動。在尚未發表的后續研究中,他的研究團隊記錄了父母與孩子在家中的互動,過去兩年中父母與孩子的交談量低于往年。此外,嬰幼兒無法得到過去那么多的大運動練習,因為他們無法經常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或去游樂場。
缺乏與同伴的互動可能會阻礙一些孩子的神經發育,這一觀點還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支持。例如2021年5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英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當地189個家庭,家長報告了家中8個月至3歲之間的孩子在疫情期間是否接受過日托或學前班,同時研究人員評估了這些孩子的語言和執行功能技能。他們發現,疫情期間在集體中得到照護的兒童,相關技能會更強。
這項研究還發現,集體照護的優勢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更為明顯,因為這類家庭通常更難在家中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家長也更難在同時照顧幼兒、教育其他孩子和工作之間分配時間。
口罩的影響
戴口罩對兒童發育的潛在影響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顯示,戴口罩和戴墨鏡一樣會容易把人認錯,并錯誤理解面部傳達的多種情緒。此外,對于正在學習語言的幼兒來說,當不透明的口罩遮住了嘴部的運動,會不會影響他們理解大人說的話,也是家長們擔心的一個問題。
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心理學家Edward Tronick教授在70年代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父母在與嬰兒面對面互動時,如果突然面無表情,會讓嬰兒惶恐不安,減少互動。
在疫情期間,他和同事開展了一項新的實驗,來考察口罩是否會產生類似的影響。他們通過家長們用手機錄下的視頻來評估家長與嬰兒的互動,發現嬰兒在注意到父母戴上口罩后,表情會短暫的改變、轉移視線或手指口罩等,但不會中斷與父母的互動,這些行為似乎表明,口罩并沒有完全阻擋孩子對情緒的感知。
另一項研究考察了不同口罩對2歲孩子識別語音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戴著不透明的口罩說出孩子熟悉的單詞,不影響孩子的理解,與不戴口罩時的識別結果是一樣的。研究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Leher Singh 博士認為,兒童“比我們以為的更會彌補信息缺陷”。但研究人員發現,戴著透明面罩說話時,由于透明介質給視覺觀察帶來一定干擾,反而會影響孩子對口語的識別。
新冠疫情下的自閉癥兒童
疫情影響超乎想象
01 增加孤獨癥的患病率
新生兒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缺乏癥是誘發孤獨癥病因的主要原因之一。IGF-1是少突膠質細胞形成新神經元髓鞘的關鍵,IGF-1缺乏會降低胎兒髓鞘形成能力,無法正常發展神經系統,導致大腦連接障礙。去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院婦產科研究人員發現在以冠狀病毒為基礎的感染中,促炎細胞因子中的interleukin IL6(白細胞介素-6)抑制IGF-1而導致防御能力降低,這也可能預示著目前受新冠嚴重影響的孕婦,母體免疫激活導致胎盤環境中IL6的含量增加,減少胎盤生長激素和IGF-1的合成,誘發后代孤獨癥的增加。
2020年,新加坡KK婦幼醫院和國大醫院一共受理了約5000名兒童發育遲緩的新病例,確診的兒童中,60%是泛自閉癥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和語言語音發育遲緩。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2歲以下幼兒的發育遲緩確診率增加了約1倍,2歲以上的兒童發育遲緩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案例也增加許多。
02 加劇行為問題和家庭焦慮
相關研究發現,孤獨癥患者受到當前新冠大流行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問題顯著惡化,同時也暗示了患者陪護人員的焦慮狀態。
2020年土耳其的研究團隊對87名孤獨癥患者進行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疫情發生的前后,異常行為檢查表(ABC)的所有子量表都有顯著差異。
從新冠病毒感染前到感染期間,兒童的睡眠時間顯著減少。照料者的焦慮水平升高,與兒童目前的行為問題水平呈正相關。父母報告說,ASD家庭中的焦慮和恐懼增加,伴隨著更多的痛苦、壓力和情緒低落。
當被問及孩子在疫情期間的變化時,55%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變得更具攻擊性,26%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抽搐增加或出現新的抽搐,29%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的溝通技能下降。
由于兒童期的心理滿足主要來自于同伴和環境的刺激,社交互動、認知刺激的減少、暫時性地脫離社會,可能導致兒童的語言發展和社交發展遲緩,甚至是心理發育失常,大喊大叫、哭鬧、摔東西,對原來喜歡的事物興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抑郁、孤僻,拒絕溝通的情況。
一些兒童變得容易發脾氣,無法調節情緒,注意力時間縮短等,是因為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過長,對認知發展造成了影響,也不利于視力發育。同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影響孩子的睡眠時間,從而影響生長激素在夜間的分泌水平,對身高生長不利。
03干預康復治療障礙
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多表現為情緒、言語和非言語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早期干預治療,可以極大程度幫助孩子們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而治療的關鍵在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但國家和地區實行的隔離等“封鎖”政策無疑成了康復治療的一道屏障。
因疫情導致干預治療停滯,患兒得不到正規的特殊教育與引導,而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也可能把之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孩子們還有可能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
另外,長期居家可能會造成孤獨癥兒童社交和溝通等能力的倒退。因此,爆發的疫情對患兒的干預康復帶來了實際與潛在的風險。
疫情期間70%家庭干預不到位
自閉癥的訓練需隨時隨地進行。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干預訓練需隨時隨地進行,需要付出絕對的耐心與毅力。先前多半依靠機構老師干預訓練,疫情造成線下無法進行,轉戰家庭干預,這時不少家長就會放松對孩子的訓練,甚至覺得只有面對老師時才是教育,領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訓練,可以松懈下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訓練孩子的最好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自閉癥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樣治療幾個療程就會痊愈,患者一旦被確診為自閉癥,對其的干預將會是伴隨終生的。只是因為個體因素不一樣,在干預的強度上會有輕重之分,絕不是階段性的干預后就可以高枕無憂。
父母一定切記:家庭教育是自閉癥康復的核心所在。正確的做法就是醒來就開始訓練,不管是誰面對孩子,都要采取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訓練,對孩子的教育須做到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進行。
尤其在疫情期間,本就減少了很多戶外活動,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在家更要高頻率的鍛煉孩子,給予孩子高強度+高密度+高專業的干預,時時刻刻給孩子強化訓練,不可有一絲松懈。
如何幫助自閉癥兒童在疫情期間
更好地克服譜系障礙?
受疫情的影響,無論是照顧兒童的父母,還是患兒自身都無法獲得治療師面對面的支持,他們也不能隨意外出治療。這無疑給父母增加了無形的壓力,甚至加重自閉兒童的癥狀。
來自IRCCS Stella Maris of Pisa 的意大利臨床心理學家Antonio Narzisi,為負責照顧自閉癥兒童的父母和看護者提出了十條有效的建議,希望能給各位家長帶來幫助。
1.首先應讓孩子知道了解新冠
ASD患兒具有獨特的認知方式,有的患兒會出現嚴重的言語問題,具體表現為現象學認知困難。父母或看護者需要簡易而又具體地解釋什么是新冠疫情,為什么我們所有人都要待在家里。為此,我們求助于輔助性替代交流(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也可以請治療專家幫助編寫題為“什么是新冠”的小冊子,以概念圖來支持解釋以使孩子更容易理解。
2.幫孩子重構日常生活情景
ASD患兒有執行功能缺陷,他們不能良好地計劃自己的生活活動,特別是當他們的常規生活被打亂時。在被疫情打亂原有節奏的現狀下,重新安排好日?;顒臃浅V匾?。父母將每項日?;顒蛹毞?,為每個活動分配不同的房間。以游戲的形式,整個家庭一起參與,每個家庭成員擁有自己的空間以及計劃的活動,重新“固定化”日常生活。
3.開展半結構化的游戲活動
ASD患兒喜歡玩游戲,但由于感覺缺陷,或者由于他們更傾向于結構化、半結構化的活動,他們會覺得某些類型游戲有一定的困難。然而,進行游戲活動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活動可以是獨立完成,或與人共享的,父母要選擇孩子喜歡的活動。例如,樂高療法就是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社交技能方案,適用于社交溝通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這可以是一種半結構化的游戲活動,在家庭環境中與父母或兄弟姐妹共享。
4.讓兒童分享個人興趣
ASD患兒擁有自己獨特的興趣,且這種興趣是可以帶來潛在優勢的。父母或看護人員要發現和支持這些獨特的興趣。例如,火車、地圖、動物、漫畫、地理、電子和歷史都可能是一些潛在的興趣。在父母和孩子在家的這段時間里,父母們可以計劃一些能夠分享這些獨特興趣的活動,從而更好地與ASD兒童進行交流。
5.重視針對重度自閉癥兒童的在線療法
ASD患兒精神敏感脆弱,且易引起其他合并癥。焦慮癥,是出現最多的并發癥之一,精神疾病的并發可能會進而導致發育不良。ASD患兒可能大多都無法理解當下因新冠而導致的現狀,如果孩子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已經在進行心理治療,那么繼續心理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許多專家已經停止了面對面的治療,建議父母定期預約網絡視頻或音頻與專家聯系,這有利于減輕ASD患兒的焦慮情況,定時檢查患兒情緒,給孩子們提供與專家交談的私人空間。
6.家長咨詢服務
相比于其他殘疾兒童的父母,自閉癥兒童的父母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更容易受到影響。此時,父母沒有專家的幫助,孤軍奮戰,照料患兒,這意味著他們的壓力也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因此,父母也需要每周與孩子的治療專家進行在線咨詢。兒童若自閉程度較輕,家長可以與專家分享一段孩子在家自由玩?;蚺c家人互動的視頻;重癥ASD兒童的父母則與治療專家談論能夠讓兒童度過這段隔離期的有效策略,并交流兒童如何面對這些策略。
7.享受閑暇時光
新冠疫情擾亂了ASD兒童幼兒常規認知和活動。例如人們需要做到勤洗手,不觸碰眼睛和鼻子,戴口罩遮住口鼻,居家不可外出等等的規定,這些對于ASD兒童的認知來說不是可以簡單理解的,這些變化甚至會給他們帶來深重的痛苦。因此在疫情期間需要家長和看護者更多耐心引導。
父母也要給ASD患兒留閑暇時間(例如,在家附近散步)。在此期間,由于隔離導致的常規生活發生變化,ASD兒童的壓力可能會升高,兒童的定型觀念和刻板行為可能會增加,不需特別注意,這些刻板行為是感覺到壓力的行為結果。
疫情對自閉癥兒童的影響有多大?會不會延遲孩子的神經發育?疫情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譜系障礙?
疫情對兒童大腦和行為的影響
在過去兩年間,第一批在大流行期間出生的嬰兒,如今已經有650多天大了。這些被稱為“新冠一代”(COVID generation)的孩子們,在子宮內就開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出生后看到的幾乎所有陌生人,會想為什么都戴著口罩?聽到的兒歌可能經常來自于屏幕,甚至不知道與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機會原本可以更多……
最近,《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深度文章就疫情如何塑造兒童的大腦和行為展開了探討。在這篇文章里,我們來看看一些現有的結果。
產前壓力與溝通技能下降
紐約長老會摩根士丹利兒童醫院的一些兒科專家從疫情之前就在關注嬰幼兒的神經發育,尤其是出生后六個月內溝通技能和運動技能的發展。
爆發新冠后,他們首先查看了病毒感染是否會造成新生兒神經發育延遲。好消息是,在媽媽肚子里就暴露于新冠病毒的胎兒出生后似乎沒有出現他們擔憂的問題。然而,很快他們發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
當研究人員將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與疫情前的數據相比,發現這些“新冠一代”的嬰兒,普遍在大運動、精細運動和溝通技能測試中,平均得分偏低。這種趨勢與嬰兒父母是否感染新冠無關,也就意味著,疫情大環境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根據他們最近在兒科領域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小兒科》(JAMA Pediatrics)上發表的結果,研究人員分析說,母親孕期經歷的巨大壓力,可能是對胎兒的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疫情期間調查了8000多名孕婦。近一半的人報告有焦慮癥狀,三分之一的人有抑郁癥狀 ——比例遠高于新冠爆發前的幾年。
他們在對出生后3個月的嬰兒大腦進行磁共振成像掃描后發現,孕期焦慮或抑郁較嚴重的媽媽似乎會影響胎兒大腦的神經連接。
▲研究人員查看了嬰兒大腦中杏仁核(參與情緒處理的腦區)與其他腦區的連接
還有一些研究在產前壓力與兒童發育之間發現了類似的關聯。意大利心理學家Livio Provenzi博士和同事們觀察到,孕期壓力較大、更焦慮的母親生下的嬰兒,在三個月大時,調節情緒和注意力方面存在更多問題,例如無法保持對社交刺激的注意力,不那么容易被安撫。
一個或許令人寬慰的消息是,盡管子宮內的壓力可能不利于嬰兒,一些歷史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未必持久。2011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經歷了洪水,一些孕婦在此期間承受了巨大壓力。她們生下的孩子長到六個月大時,相比對照組顯示出解決問題與社交技能上的缺陷;但到30個月時,結果顯示產前壓力與此有關,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對他們的需求有更敏銳的反應,幼兒的表現就越好。
缺乏互動與運動技能缺陷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或許在出生之后:嬰幼兒與父母、照護人員的交流互動不像疫情前那么多了。尤其在隔離、封鎖期間,許多小家庭的娛樂時間、社交互動被迫減少,而擔任照護角色的人,也可能因為巨大的壓力或身體狀況欠佳,而無法充分地與嬰幼兒一對一互動。
布朗大學的兒科副教授Sean Deoni博士和同事們,開發應用磁共振成像(MRI)等技術,研究嬰兒的認知發育,追蹤運動、視覺、語言技能的發展。然而這兩年他們逐漸注意到,來研究所測試發育的孩子,要比過去花更長的時間才能通過評估。
他們用一套類似于智商測試的方法衡量嬰幼兒的神經發育。與疫情前十年(2011-2019年)內出生的嬰兒相比,他們發現這兩年出生的嬰兒,言語、運動和整體認知能力顯著下降。其中,低收入家庭的嬰兒下降幅度最大,男孩比女孩受到的影響更大,大運動技能受到的影響最明顯。這項研究已在預印本服務器上發布,目前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進行審稿。
▲Deoni博士與同事們評估了600多名3個月到3歲大的兒童,發現2020、2021年出生的嬰兒在認知發育測試中評分下
根據Deoni博士的分析,這些問題主要源于缺乏互動。在尚未發表的后續研究中,他的研究團隊記錄了父母與孩子在家中的互動,過去兩年中父母與孩子的交談量低于往年。此外,嬰幼兒無法得到過去那么多的大運動練習,因為他們無法經常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或去游樂場。
缺乏與同伴的互動可能會阻礙一些孩子的神經發育,這一觀點還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支持。例如2021年5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英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當地189個家庭,家長報告了家中8個月至3歲之間的孩子在疫情期間是否接受過日托或學前班,同時研究人員評估了這些孩子的語言和執行功能技能。他們發現,疫情期間在集體中得到照護的兒童,相關技能會更強。
這項研究還發現,集體照護的優勢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更為明顯,因為這類家庭通常更難在家中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家長也更難在同時照顧幼兒、教育其他孩子和工作之間分配時間。
口罩的影響
戴口罩對兒童發育的潛在影響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顯示,戴口罩和戴墨鏡一樣會容易把人認錯,并錯誤理解面部傳達的多種情緒。此外,對于正在學習語言的幼兒來說,當不透明的口罩遮住了嘴部的運動,會不會影響他們理解大人說的話,也是家長們擔心的一個問題。
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心理學家Edward Tronick教授在70年代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父母在與嬰兒面對面互動時,如果突然面無表情,會讓嬰兒惶恐不安,減少互動。
在疫情期間,他和同事開展了一項新的實驗,來考察口罩是否會產生類似的影響。他們通過家長們用手機錄下的視頻來評估家長與嬰兒的互動,發現嬰兒在注意到父母戴上口罩后,表情會短暫的改變、轉移視線或手指口罩等,但不會中斷與父母的互動,這些行為似乎表明,口罩并沒有完全阻擋孩子對情緒的感知。
另一項研究考察了不同口罩對2歲孩子識別語音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戴著不透明的口罩說出孩子熟悉的單詞,不影響孩子的理解,與不戴口罩時的識別結果是一樣的。研究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Leher Singh 博士認為,兒童“比我們以為的更會彌補信息缺陷”。但研究人員發現,戴著透明面罩說話時,由于透明介質給視覺觀察帶來一定干擾,反而會影響孩子對口語的識別。
新冠疫情下的自閉癥兒童
疫情影響超乎想象
01 增加孤獨癥的患病率
新生兒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缺乏癥是誘發孤獨癥病因的主要原因之一。IGF-1是少突膠質細胞形成新神經元髓鞘的關鍵,IGF-1缺乏會降低胎兒髓鞘形成能力,無法正常發展神經系統,導致大腦連接障礙。去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院婦產科研究人員發現在以冠狀病毒為基礎的感染中,促炎細胞因子中的interleukin IL6(白細胞介素-6)抑制IGF-1而導致防御能力降低,這也可能預示著目前受新冠嚴重影響的孕婦,母體免疫激活導致胎盤環境中IL6的含量增加,減少胎盤生長激素和IGF-1的合成,誘發后代孤獨癥的增加。
2020年,新加坡KK婦幼醫院和國大醫院一共受理了約5000名兒童發育遲緩的新病例,確診的兒童中,60%是泛自閉癥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和語言語音發育遲緩。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2歲以下幼兒的發育遲緩確診率增加了約1倍,2歲以上的兒童發育遲緩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案例也增加許多。
02 加劇行為問題和家庭焦慮
相關研究發現,孤獨癥患者受到當前新冠大流行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問題顯著惡化,同時也暗示了患者陪護人員的焦慮狀態。
2020年土耳其的研究團隊對87名孤獨癥患者進行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疫情發生的前后,異常行為檢查表(ABC)的所有子量表都有顯著差異。
從新冠病毒感染前到感染期間,兒童的睡眠時間顯著減少。照料者的焦慮水平升高,與兒童目前的行為問題水平呈正相關。父母報告說,ASD家庭中的焦慮和恐懼增加,伴隨著更多的痛苦、壓力和情緒低落。
當被問及孩子在疫情期間的變化時,55%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變得更具攻擊性,26%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抽搐增加或出現新的抽搐,29%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的溝通技能下降。
由于兒童期的心理滿足主要來自于同伴和環境的刺激,社交互動、認知刺激的減少、暫時性地脫離社會,可能導致兒童的語言發展和社交發展遲緩,甚至是心理發育失常,大喊大叫、哭鬧、摔東西,對原來喜歡的事物興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抑郁、孤僻,拒絕溝通的情況。
一些兒童變得容易發脾氣,無法調節情緒,注意力時間縮短等,是因為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過長,對認知發展造成了影響,也不利于視力發育。同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影響孩子的睡眠時間,從而影響生長激素在夜間的分泌水平,對身高生長不利。
03干預康復治療障礙
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多表現為情緒、言語和非言語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早期干預治療,可以極大程度幫助孩子們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而治療的關鍵在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但國家和地區實行的隔離等“封鎖”政策無疑成了康復治療的一道屏障。
因疫情導致干預治療停滯,患兒得不到正規的特殊教育與引導,而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也可能把之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孩子們還有可能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
另外,長期居家可能會造成孤獨癥兒童社交和溝通等能力的倒退。因此,爆發的疫情對患兒的干預康復帶來了實際與潛在的風險。
疫情期間70%家庭干預不到位
自閉癥的訓練需隨時隨地進行。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干預訓練需隨時隨地進行,需要付出絕對的耐心與毅力。先前多半依靠機構老師干預訓練,疫情造成線下無法進行,轉戰家庭干預,這時不少家長就會放松對孩子的訓練,甚至覺得只有面對老師時才是教育,領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訓練,可以松懈下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訓練孩子的最好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自閉癥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樣治療幾個療程就會痊愈,患者一旦被確診為自閉癥,對其的干預將會是伴隨終生的。只是因為個體因素不一樣,在干預的強度上會有輕重之分,絕不是階段性的干預后就可以高枕無憂。
父母一定切記:家庭教育是自閉癥康復的核心所在。正確的做法就是醒來就開始訓練,不管是誰面對孩子,都要采取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訓練,對孩子的教育須做到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進行。
尤其在疫情期間,本就減少了很多戶外活動,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在家更要高頻率的鍛煉孩子,給予孩子高強度+高密度+高專業的干預,時時刻刻給孩子強化訓練,不可有一絲松懈。
如何幫助自閉癥兒童在疫情期間
更好地克服譜系障礙?
受疫情的影響,無論是照顧兒童的父母,還是患兒自身都無法獲得治療師面對面的支持,他們也不能隨意外出治療。這無疑給父母增加了無形的壓力,甚至加重自閉兒童的癥狀。
來自IRCCS Stella Maris of Pisa 的意大利臨床心理學家Antonio Narzisi,為負責照顧自閉癥兒童的父母和看護者提出了十條有效的建議,希望能給各位家長帶來幫助。
1.首先應讓孩子知道了解新冠
ASD患兒具有獨特的認知方式,有的患兒會出現嚴重的言語問題,具體表現為現象學認知困難。父母或看護者需要簡易而又具體地解釋什么是新冠疫情,為什么我們所有人都要待在家里。為此,我們求助于輔助性替代交流(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也可以請治療專家幫助編寫題為“什么是新冠”的小冊子,以概念圖來支持解釋以使孩子更容易理解。
2.幫孩子重構日常生活情景
ASD患兒有執行功能缺陷,他們不能良好地計劃自己的生活活動,特別是當他們的常規生活被打亂時。在被疫情打亂原有節奏的現狀下,重新安排好日?;顒臃浅V匾?。父母將每項日?;顒蛹毞?,為每個活動分配不同的房間。以游戲的形式,整個家庭一起參與,每個家庭成員擁有自己的空間以及計劃的活動,重新“固定化”日常生活。
3.開展半結構化的游戲活動
ASD患兒喜歡玩游戲,但由于感覺缺陷,或者由于他們更傾向于結構化、半結構化的活動,他們會覺得某些類型游戲有一定的困難。然而,進行游戲活動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活動可以是獨立完成,或與人共享的,父母要選擇孩子喜歡的活動。例如,樂高療法就是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社交技能方案,適用于社交溝通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這可以是一種半結構化的游戲活動,在家庭環境中與父母或兄弟姐妹共享。
4.讓兒童分享個人興趣
ASD患兒擁有自己獨特的興趣,且這種興趣是可以帶來潛在優勢的。父母或看護人員要發現和支持這些獨特的興趣。例如,火車、地圖、動物、漫畫、地理、電子和歷史都可能是一些潛在的興趣。在父母和孩子在家的這段時間里,父母們可以計劃一些能夠分享這些獨特興趣的活動,從而更好地與ASD兒童進行交流。
5.重視針對重度自閉癥兒童的在線療法
ASD患兒精神敏感脆弱,且易引起其他合并癥。焦慮癥,是出現最多的并發癥之一,精神疾病的并發可能會進而導致發育不良。ASD患兒可能大多都無法理解當下因新冠而導致的現狀,如果孩子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已經在進行心理治療,那么繼續心理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許多專家已經停止了面對面的治療,建議父母定期預約網絡視頻或音頻與專家聯系,這有利于減輕ASD患兒的焦慮情況,定時檢查患兒情緒,給孩子們提供與專家交談的私人空間。
6.家長咨詢服務
相比于其他殘疾兒童的父母,自閉癥兒童的父母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更容易受到影響。此時,父母沒有專家的幫助,孤軍奮戰,照料患兒,這意味著他們的壓力也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因此,父母也需要每周與孩子的治療專家進行在線咨詢。兒童若自閉程度較輕,家長可以與專家分享一段孩子在家自由玩?;蚺c家人互動的視頻;重癥ASD兒童的父母則與治療專家談論能夠讓兒童度過這段隔離期的有效策略,并交流兒童如何面對這些策略。
7.享受閑暇時光
新冠疫情擾亂了ASD兒童幼兒常規認知和活動。例如人們需要做到勤洗手,不觸碰眼睛和鼻子,戴口罩遮住口鼻,居家不可外出等等的規定,這些對于ASD兒童的認知來說不是可以簡單理解的,這些變化甚至會給他們帶來深重的痛苦。因此在疫情期間需要家長和看護者更多耐心引導。
父母也要給ASD患兒留閑暇時間(例如,在家附近散步)。在此期間,由于隔離導致的常規生活發生變化,ASD兒童的壓力可能會升高,兒童的定型觀念和刻板行為可能會增加,不需特別注意,這些刻板行為是感覺到壓力的行為結果。